温暖的炊烟——写在重阳节

【文章来源:】 【作者:卓芳】 【发布时间:2025-10-28】 【点击量:

很多年以后,每当回首,总有一缕温暖的炊烟飘在童年里。

都说家是爱的港湾,那港湾里最暖的光,一定是屋顶的炊烟——炊烟升起,便知母亲在家,家里就有了踏实的暖;炊烟早升,便知母亲今日稍闲,家里的暖就多了几分松弛

记得我小时候,父母总是很忙,忙得来不及做饭。放学了,当我饥肠辘辘的回到家,母亲还在家忙碌或者还在田地里劳作没回来,面对着清炉冷灶,我幼小的心灵里不禁泛起一阵失落。这时候,凉发面饼夹酱豆子就成了一点点的安慰。如果哪天放学远远地就看到我家屋顶上升起了炊烟,啊,那袅袅腾腾的已不是炊烟,而是一个孩子激动快乐的心!


640 (4).webp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四十年前的农村,挣钱门路很少,而我的父母硬是忍受了一切的艰难把三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现在我们兄妹过得都挺好,而父母也老了,他们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不用再那么劳苦了。

现在母亲老了,到深秋寒冬她常会像孩子似的把手伸到我的面前,让我看她那不易愈合的皴手,我知道那是几十年来,即使寒冬腊月,她也要把手伸进冰凉的水中清洗红薯、青菜,还要帮父亲清洗制作石面的石头的结果

为了在土地收成之外再增加收入,母亲会把家里种的红薯打成粉面再漏成粉条出售。而父亲在天麻麻亮时就开着手扶拖拉机去好几十公里外的乡镇拉碎石头,回来把石头打成石面,再制成瓦卖。每当父亲要早起去拉石头,母亲总会起得更早给父亲做饭。那时的炊烟是我很少见到的,但我想必定也是无比温暖的。

为了使石面更纯净,父母亲会先用水将石头上的泥灰刷掉。用这样纯净的石面制出来的瓦非常坚固,就是一个成年人站在上面跺脚都不碎。而粉条是食物,所以它的原材料——红薯更得清洗得干干净净才行。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的手整天都要泡在水里。寒冬腊月怎能不皴裂?!

听父母和哥哥们说,当我还不会走路的时候,父母干活时就把我放在我家土墙屋的窗台上,父亲就在窗台下制作瓦坯,而我就安安静静的看着父母干活,不哭也不闹。当父母的活儿告一段落的时候,母亲就会抱起我去做饭了。当家中炊烟升起的时候,小小的我会手舞足蹈。我喜欢看那红红的柴火在灶堂里跳跃,我喜欢家里弥漫的浓郁温暖的炊烟的味道。

在我的记忆中,父母亲始终是忙碌的,从早到晚似乎不知疲倦。秋天月光下的棉花田里,我一遍遍地喊着父亲“爸,回家啦”,回答我的总是“再把这垄棉花摘完就回”;冬天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在鞋底,我在写作业,我一声声地催促着“妈,咱们先吃饭吧”,回应我的始终是“你小哥一会儿就放学了,等会一起吃”;一年四季的菜园里,我一次次的劝着母亲“妈,您别卖菜了,太累啦”,敷衍我的永远是“好,妈把这些菜卖完就不卖了”。那时的我哪能体会到父母亲尽心养育三个孩子的艰难?

慢慢地我开始长大了,当我上小学的时候,比我大十来岁的哥哥们,陆续离开家去外地上学,后来又留在当地工作了,父母亲一如既往的忙碌着,不同的是,家中经常会升起一缕属于我的炊烟——那是我学着做饭的成果

记得某个秋天的中午,我放学回来写完作业,而父母在田里收玉米还没回来,于是我就学着平常母亲做饭的样子淘米煮饭。我默记着母亲说过的一碗米三碗水,先大火后小火等诀窍用柴火灶煮米饭,竟然煮得软硬适中,——只是量有点少,第一次做饭做得不够吃。看着父母欣慰的笑脸,我明白了:原来我渴望的那一缕炊烟,也可以由我创造!后来,我不只会熟练地煮米饭,还会炒菜了,还能擀面条了,也会蒸馒头了。

啊,那温暖的炊烟终于像邻居们家的一样早早地升起了。我不再怕看到家中的清炉冷灶了,因为我知道我可以让它温暖起来,那一缕炊烟是我的。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秋高气爽,登高怀乡,我仿佛看到了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家中升起的炊烟。啊,那最温暖的炊烟永远升腾在我的心底!



END

作者:卓芳
编辑:潘岳
初审:李鸣
二审:胡振义
终审:潘明志
来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