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汽修实训楼里,总弥漫着股子机油味。40岁的王老师的电瓶车上总是带着一个磨旧的工具包,每天早上他都提前来车间,用毛巾擦拭实训车,就像在给学生的未来打个好底子。
干了20年汽修的王老师常说:“每个孩子都像没校准的零件,只要耐心调,总会找准自己的位置。”
2016年秋天,新生李某每次实训的时候,总躲在轮胎堆后面,不敢碰扳手。王老师发现他课本里夹着的中考成绩单,就知道这孩子心里有结。
于是,在班会上,王老师拿出个老机械闹钟:“我当学徒时,就靠拆这个入门的。”
实训课结束了,他喊住李某:“听说你会拆变形金刚?汽车就像大玩具,来,试试拆这个火花塞。”他握着李阳的手,教他顺着螺纹拧:“别使劲硬掰,跟着螺丝的劲儿走。”当火花塞“咔嗒”松开时,李某的眉头终于松开了。
有一天,王老师听说李某连续啃了几天馒头,对他说:“我办公室墙角堆着一堆旧零件,你帮我分分类呗?”又拍拍自己的老笔记本:“我当年也穷,全靠这门手艺娶了媳妇,读完大学。你手里的扳手,就是财富的敲门砖。”
第二天,李某的储物柜多了套新工具包,饭卡也多了300块——那是王老师用自己的津贴充的。
李某实训时划破手,王老师立刻撕下袖口布条给他止血。校医室里,他在李某的伤口上轻轻涂碘伏:“伤口就像密封圈,得慢慢养,急不得。”李某看见他工服里面绣着“匠心”二字,是毕业的学长用焊条绣的,针脚里还沾着焊渣,流下泪水。
2023年春天,已经是技术主管的李某回母校当技师,带徒弟,他指着实训室的汽车说:“当年王老师让我摸了100次发动机,现在摸这些新部件,道理还是一样——用心才能摸出门道。”
李某还给自己的学生分享了王老师上课的“三步法”:先在教室讲理论,再拿模型比划,最后带学生上车实操。比如讲轮胎换位,他让每人在举升机前练12次:“前几次肯定觉得烦,练多了手自己就记住了。”讲发动机异响时,他会在车里搞“小动作”:绑个松动的回形针,抹点润滑油,故意让车发出怪声。学生对着诊断仪犯难时,他就半蹲在地上敲缸体:“机械跟人一样,不舒服就会‘哼哼’,你得学会听它说话。”技能大赛备赛那三周,他直接住在实训楼,盯着视频一帧一帧挑毛病。
如今,王老师办公桌上摆满了毕业照。照片里的学生有的开了汽车维修厂,更多的是成了行业的骨干。
当孩子们握着扳手,在实训车间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他知道,这些曾被看轻的孩子,终将像火花塞一样,在合适的时候点燃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