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耕教育系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及案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教育模式,提高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效,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职业院校的时代风尚,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素养和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劳动教育总体情况
在系统的基础知识学习之外,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产业新业态,有目的、有计划、项目化地组织各专业学生参加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实践劳动,开展项目探索,亲历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实现劳动价值体认,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基本的专业从业素养。注重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依托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增强职业认同和劳动自豪感,培育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严谨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以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为例进行剖析:
(一)学情分析
1.价值观分析: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全部学生中有70%的学生专业意向不是选择本专业,而且理论基础知识较薄弱。授课班级中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对农业仅仅只是表面上的了解——就是种地、出苦力,但对现代化农业根本不了解,所以就业方向不愿再回归农业。
2.实践能力分析: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当代学生对农田环境认知还是有欠缺,因此现阶段通过田间调查,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所学专业的魅力,进而激发同学们学农、知农、爱农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结合现代农业的新规范和发展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课程标准,基于学情分析,对接职业岗位需求和考核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是技能目标,在此基础上落实知识目标,最终渗透素养目标。包括:一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二是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三是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三)教学策略
1.紧密融通“岗课赛证”—— “1+X”证书+技能大赛
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术热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结构安排,结合“1+X”证书标准,引入设施栽培新技术。教学内容增加了相关技能大赛,比如番茄种植过程中提高抗性的技术——“蔬菜嫁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VR软件辅助“教”与“学”。
①实物教学与VR软件辅助“教”与“学”。通过实地参与番茄的种植过程,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番茄知识体系。教师借助实物与VR软件进行教学,再加入教学实践活动,能够丰富课堂的层次,使课堂更有趣,便于提高教学质量。
②加强实验管理、基地联训实践。番茄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教学部分是对理论教学至关重要的补充和拓展。
3.全程贯穿劳动教育 ——服务“三农”、乡村振兴
通过教学过程加强了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
(四)教学实施过程
针对性搜集番茄相关嫁接情况以及嫁接的优缺点,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田间实地调查,最终选择适合番茄苗木最佳的嫁接方式进行。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获得了劳动的价值,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不怕困难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效果
1.知识成效
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将植株栽培技术要点及农业病、虫的知识点串成完整的知识链条,逐步深入,交给学生分析、解决病虫害防治的方法,达成了既定的知识目标。
2.素养成效
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基础上,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倡导对病虫害采取绿色防治、科学防治的最佳防治手段,进行绿色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弯的下腰、扎的下根”,增强学生服务家乡农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3.态度成效
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点展开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线上,学生根据学习平台数据,登录次数、学习时长、提问数量逐周增加,学习主动性显著提升;线下,学生不惧困难,勇于挑战,踊跃分组进行田间实地调查,热情度显著提高。
(六)特色与创新
1.践行“绿色植保”理念,培养学生生态品性。
过去采用的大面积化学防治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病虫害,但所带来的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我们在教学中引入“绿色植保”这一新理念,指导学生“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原则,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树立学生环保意识。
2.“课证融通”——对接“1+X”证书、对接“三农”服务。
“课证融通”,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质量就业。培养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热爱劳动,服务农业发展的责任感。最终以“培养一人、带动一方、造福一乡”为总体目标。
二、问题分析
(一)反思
1.由于作物的季节性特点,在教学安排上只能根据当地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实际教学。对于当地当季没有的作物,学生仅限于书面理论了解,不能设身处地的直观感受和操作。
2.由于绿色蔬菜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物联网数据分析系统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学生对技术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
(二)改进
1.对于作物的季节性问题,后期将调研其它作物的生长情况,与相关企业对接。同时编辑制作适合于中职教育的 CAI 多媒体教学软件,把摄影录入到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多媒体素材库。
2.对番茄病虫害的发生会因气象、土壤、生物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导致不断有新物种的出现,学生必须秉着不断学习的态度,丰富植物保护的技术。
三、 在中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
1.劳动教育与课程实施相结合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不但可以深化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性教学所具有的操作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都给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2.劳动教育与职业精神相结合
劳动教育很大一部分内容在于引导学生养成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好习惯,像“工匠精神”这种职业精神的提倡和传播,与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谋而合。因此中职学校要注意挖掘职业精神,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更好地致力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中职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学场所,其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恰恰给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