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23—2027)

【文章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8-31】 【点击量:

 

2022年成功创建安徽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即A类学校),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乘势而上,我们有信心实现党委成立大会工作报告所提出的2027年奋斗目标。

目前,学校是一址四校,包括、灵璧县技工学校、合肥工业大学技师学院灵璧分院、灵璧县体育运动学校。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实施好“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影响”的发展目标,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建设具有一支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促进我校职业教育更快地发展、更有效地服务于县域经济,紧紧围绕技能强省的战略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23-2027)。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在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背景下,基于区域发展需要,积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乃至大国工匠。

健全具有我校特点的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面提升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以建立激励教师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充分使用、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为突破口,加快建设专兼结合、数量适应、素质优良、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从而推进办学层级提级升格。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7年,力争把学校建设为:国家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优质中等技工学校、灵璧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高级技工学院、高职学院。这就要通过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以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动力,努力实现师资队伍的总体规模稳定,保证合理、适中的生师比;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实现创新团队建设的突破;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创新,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比例明显加大,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分布合理,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从而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素质教师队伍,以适应我校高质量发展。

(二)具体目标

基本原则和规模。按照“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到2027年在校生23000人(其中中职学生17000人、高职学生2000人、技工技师共4000人),师生比为1:18,规划专任教师达1278人,其中,专业教师将达到850人。全校专任专业教师取得中、高级技能证书达50%以上,实习指导教师取得技师以上技能证书达60%以上。专任教师本科达标率达100%,获得硕士学历的达20%以上,获得博士学历的达5%以上。

拓宽优质师资引进渠道。在上级的支持下,探索建立教师入职标准和兼职教师准入制度,加大生产企业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等技术、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采取倾斜政策,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推进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行为的监督约束机制,提高专业带头人和一线教师待遇,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训、管理与服务,提高其兼职工作的稳定性,拓展兼职教师的工作职能使他们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教材编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就业、校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到2027年,从企业、行业聘请的技术能手、管理人才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产业导师的人数在390人以上。

深入推进教师成长工程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建设好教师学习中心,推行项目选修的培训方式,综合国外深造、国内培训、学术交流、企业实践、校企互动等方法,着力提升专任教师实践动手、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团队协作、科研开发和社会活动等六项能力。注意发挥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带动作用,引导全体教师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以合作基地为平台,以分类管理为核心,以绩效考核为保障,以文化融合为目标。5年内,对40岁以内的青年教师实施岗位培训、研究生课程进修、同等学历硕士课程培训,完成至少一轮的集训。

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教育家精神,通过教育提高制度规范、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组建一支忠诚教育爱岗敬业;修身立德、为人师表;启智求真、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

在师资能力建设方面,着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根据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培育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在专业师资选培方面,突出专业群结构布局。重点优化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旅游服务管理专业、电子应用专业师资;加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汽车技术应用专业、食用技术应用专业、电子商务应用专业师资配比,不断强化、补充师资数量,结合专业群对接产业结构的思路,在其引进、培养等储备方面凸显学校的专业群结构布局,为学校建设重点专业、特色专业打造品牌构建团队支撑。

三、主要措施

1.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加大经费投入,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吸引高层次、紧缺优秀人才来校工作。主要采取编制招聘、兼职、客座教师等方法,吸纳社会人才智力资源。将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捕捉人才信息,以各种形式引进一些对专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专家、技术人才,在教学、专业建设、科研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学校提供专家公寓。

2.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基础理论水平,普遍开展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教育,大力开展“六个一”工程和师德活动,引导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引导教师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3.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网络,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重点,切实抓好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文化课教师重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文化课与专业课结合的教育与研究;专业课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核,提高实践能力和将新技术转化为新的生产力的能力。建立远程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的数字化平台,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素质水平。

4.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根据省教育厅的计划,每年派出教师参加省、国家级级骨干教师和专业(学科)培训,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推广的研究和实践中掌握新理念、新思想。

5.为中青年人才营造环境。继续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建设工程”,努力培养选拔一批专业(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

6.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通过在职推荐、定向培养方式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以上学位,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选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坚持“思想、业务、待遇”一起抓,构建教师良好的事业、生活平台、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各系部要根据专业建设规划,结合科研、教学工作实际,制订出人才滚动培养计划,以满足师资队伍学历结构的要求。

7.积极融入长三角,推进职教一体化。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学习长三角地区先进办学理念和发展经验,提升教师专业建设能力,加快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步伐。以“匠心”为教师赋能,积极打造具有“匠魂”的优秀教师群体。积极输送我校青年教师前往长三角地区交流研修,对在交流中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在各级评优表彰中予以倾斜,教师在交流期间参加职务评聘、岗位竞聘,同等条件下优先,有交流经历的教师,参加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等荣誉评选,同等条件下优先。

8.加强教师对外交流。积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强与其他各类高校的交流,坚持正确导向,把握国家发展大势,充分发挥我校特色专业及重点学科的优势,努力建设成为地方院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先锋,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跃的教育合作态势,促进区域教育发展。积极探索与金砖国家职教强国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宗旨,积极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加强与世界知名高校、国外学校强势学科及高水平学校的合作办学。

四、保障机制

1.建立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的一项中心工作,也是学校建设的“生命”,必须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全面审核和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负责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研究协调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负责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情况和业绩的考评。

2.建立专业教师技能考核制度

学校为教师参加各种技术资格考试提供便利,鼓励专业教师取得与所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技术资格。专业教师要积极学习本专业的最新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教师应该首先掌握。

3.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严格按照国家法规对教师进行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学校在支出分配政策上,向教学人员倾斜;在教学人员的个人收入分配政策上向敬业爱校、业绩突出、表现优秀的教师倾斜。

                               2023年6月12日 


上一条:2022年学校工作要点

下一条: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