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考试不宜过于频繁

【文章来源:】 【作者:吕波】 【发布时间:2015-12-31】 【点击量:

 时下,许多中小学校考试十分频繁,有的进行月考,有的进行周考。他们认为,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老师教学水平的最好标准,只有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才能正确地评定教师的教学成绩。

乍看起来,教师们天天出卷、监考、阅卷,加班加点地忙着给学生补课,忙得团团转;学生天天也是做不完的练习题,背不完的答案,考不完的试,大家的积极性似乎是真的调动起来了,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与我们的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

一、频繁的考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这一次考试刚结束,又要为下一次的考试做准备,脑子里整天装的都是考试,学生就成了一种考试的机器,也成了老师挣取绩效奖的工具。教师为了教学成绩,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奖金,必须向学生施加压力,逼着学生去背,去记。因为考试周期极短,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理解,去消化,干脆就让学生背现成的答案,这样既快又省心。殊不知,这样的硬灌,往往使我们的学生十分厌倦,因为对所学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根本不能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致使他们逐渐逐渐厌学,这对学生的以后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现在的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应该说,现在学生在校掌握知识的多与少,并不是第一位的,最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相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在校学习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将来的许多知识需要靠他们自己去学习,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要培养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和学习机器,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一代新人。

然而,频繁的考试所造成的这种教育“繁荣”,只能追求教学中的短期效应——死记硬背,而不能追求长期效应——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随着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而逐步提高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不是短期能奏效的。频繁的考试,往往使教与学双方难以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处于次要地位。由于盲目地追求短期的效应,过分地追求眼前的分数,影响了对新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其必然是舍本逐末。所以,用表面的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极不合适的。

二、频繁的考试违背了教育规律

考试是必要的,它是检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重要的标准。但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是由于教学的需要才考试,而不是为了考试才进行教学。如果这二者一旦颠倒过来的话,势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把我们的教学引入一个怪圈,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再次转为应试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倒退。

经过对多所学校的分析、对比,我们发现,频繁的考试,在短时间内,的确能够见到效益,但时间久了,不但两极分化严重,而且学生普遍厌学。一般表现出, 低年级还是绝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中年级则是一半学生愿意学习,高年级则是极个别学生愿意学习。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导致学生大量流失,辍学率比以前也大有提高。这也难怪,学校本应是学生的乐园,学生在这里本应享受学习的快乐,但频繁的考试使他们焦头烂额,叫苦不迭。怪不得有的学生说,宁愿坐牢也不愿上学。一旦学生视学校为牢狱,还何谈教学质量。这样的考试,分数再高又有什么用。

另外,由于频繁的考试,整天为了考试分数,学生的其他业余爱好,自然要为考试让路。学生们本身应该发展的特长与爱好,现在也只好放弃了。这更是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的。

Baidu
map